两份寻亲申请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于此同时,巴彦浩特镇的另一位“上海孤儿”查干础鲁打来了电话,问询我们抵达的时间。离开吉兰泰时,西沉的太阳将天边染成金黄★,照在白雪茫茫的戈壁滩上,泛出铜色光芒。
吉兰泰镇曾是阿拉善左旗工业重镇,早在清乾隆年间★,这里就有采盐的历史,★“吉兰泰淖尔”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早些年,采盐船上人员熙攘,盐湖中朵朵盐花洁白“盛开”。 自中盐化工向“建设世界一流化工企业”发展,关于盐的精细化生产便搬迁到更有前景的旗区继续做大做强★。
说起身世之谜,格日勒老人从一个有着年代感的白色包裹中取出了一件小婴儿穿的黄色碎花上衣★,一张2007年版的《生活周刊》报纸同样被小心珍藏。听她说,那一年是她第一次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寻亲★。2020年★,阿拉善盟成立40周年★、★“国家的孩子”来阿拉善60周年之时★,由阿拉善盟政协汇集了本土的写作名家们撰写了《大漠有大爱》,采访整理了阿拉善收养的21名“上海孤儿”的故事★。格日勒生活的大漠,养父养母养育了她,她也成为一位操着蒙古语★、吃着奶酪喝着奶茶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牧人。
此次采访★,我们充满了期待,不仅围绕派出所的日常工作,更因两份“寻亲★”申请书慕名而来。
雪霁云开★,阳光明媚★,在吉兰泰镇采访★,是雪后的一个清晨,碧蓝的天空,依旧弥散着隆冬的寒冷★。吉兰泰镇距离阿拉善左旗有一百多公里,路途中,我与阿拉善融媒体中心的两位记者计划着“新春走基层”的拍摄流程。
坐在格日勒老人家的炕沿上,能深深感到她问祖寻根的心情,她到底是谁的后代★,还有没有亲人活在这世上★?在与老人交谈的工夫,派出所所长何巴图础鲁立即吩咐民警陶格陶给老人采集了血样★。血液样本将会通过严格的技术手段进入全国的数据库中,如果比对成功,老人想找亲人的愿望就能实现。
格日勒的家住沙漠深处★,距离柏油路大概有50公里的车程。几间砖砌的瓦房略显陈旧,但与不远处的土坯房相比,已经是重新修建过的★。老人看起来很精神,穿着单薄的蒙古袍,梳一根小辫在脑后★。我关切地说道★:“您穿得太少了吧!”“我身体好得很★,不知道感冒是啥★?”紧接着就是一串老人银铃般的笑声★。
企业少了,人员少了,派出所的工作可一点没减少★,管辖面积12411★.5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25个嘎查、5个社区居委会★、660多家商业网点,以及832公里的道路交通★。
我们驱车前往格日勒家已是下午时分★,穿越五十公里的戈壁沙漠★,车身摇来晃去,能明显感觉到轮胎在雪后的沙子中打滑。即使冬天,白刺等沙漠植物的枝干依旧在风雪中挺立着,寒来暑往,这里的土地被风沙侵蚀,依旧会在春★、夏★、秋三季呈现出生命的浅绿、深绿。
羊圈里★,几只刚出生的小羊羔“咩咩★”地找羊妈妈★,格日勒老人就将它们从有保温作用的“温窖”里抱出来。★“温窖”是用羊粪拓的砖垒成,四四方方的,一看就是勤劳之人的★“杰作★”。格日勒是上个世纪60年代来到阿拉善的,当时只有一岁多★。据文献记载,1960年起,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时,巴彦淖尔盟(当年的阿拉善旗和后来的阿拉善左旗都曾属于巴彦淖尔盟)接收了60名南方来的孤儿。当时,那些南方的孩子体弱多病,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北方环境,在全区各地建了10所保育院。格日勒是1961年★,在公社(苏木)举办那达慕会上被领养到吉兰泰六队的牧民家庭★。但★,除了知道她汉名叫胡海★,祖籍上海★,其余的信息知之甚少。
从上世纪60年代,21名“上海孤儿★”被勤劳善良的阿拉善人领养,他们改变了口音★、容貌和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阿爸★”“阿妈★”对“国家的孩子★”精心呵护★,有的家庭甚至没有再要自己的孩子。对“国家的孩子★”而言★,无论根在何方,阿拉善都是他们的故乡。
吉兰泰派出所的民警打开资料袋,小心翼翼取出血液采集卡片,将查干础鲁老人的一滴血收集起来★。一滴血连接着血脉亲情,连接着老人对故土家乡的惦念。
春节临近,吉兰泰镇略显空旷★,据派出所所长何巴图础鲁介绍,平日里有镇区6000多人,到了过年大约剩个3000多的常住人口★,其余外来务工人员★,会因天气冷不得不返回家乡★。
“我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一名上海孤儿,在来内蒙古以前的家庭住址应该是在上海虹口区。在成长的过程中★,第二故乡阿拉善左旗政府和亲人们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是哪里,那里(原籍)有没有我的亲人★,一直是我深埋心底的念想。★”当接到查干础鲁的申请书,再与老人面对面时,她浓烈的“寻根”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历史原因★,我成为一名上海孤儿,自幼与亲人分离★,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亲人的渴望从未停止,这种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浓烈,我希望能寻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来处★,了解家族故事★,让心灵得到归宿★。”这是吉兰泰派出所年前收到的一份有着浓浓乡愁的申请书。申请人是吉兰镇苏力图嘎查的格日勒。